UGED2892: 旅行哲學 學期論文
從觀光凝視談攝影與旅行的關係
摘要
觀光凝視是英國社會學家約翰厄里 (John Urry) 提出的概念,旨在說明攝影在旅遊的過程中作為價值塑造或重構的角色。在他的著作《觀光凝視》(Tourist Gaze) 中,攝影被認為是旅遊的重要成份,旅客通過攝影表達自己對景物人事的詮釋,攝影的內容更決定甚麼值得觀光 (J. Urry, 2002)。本文試對作者的理論作補充,以及道出攝影與旅行的關係。
攝影美學
攝影一般被認為是捕捉景物美態的方式 (R. Datta, D. Joshi, J. Li & J. Wang, 2006),但隨之而生的卻是個美學問題,到底如何介定「美麗的景物」?有說攝影具有一種將疾苦去除的美學傾向 (S. Sontag, 1979) ,意思是指,所攝影的影像正正顯示了攝影者對景物的審美態度。現代又有專門拍攝景物缺憾的攝影者,但這其實亦是一種審美態度。可以說,攝影的目的往往都是基於對美的追求,而這目的對於攝影在實際旅遊活動中成為觀光凝視也有著重要角色。
現代旅遊往往追求偏離常軌 (departure),亦即與尋常事物有著的巨大對比。旅客已經接受了這麼一種旅遊的價值觀,以致於他們只會在旅行時捕捉偏離常軌的影像,以符合內心對旅遊的審美觀。與此同時,遊客會刻意挑選景物中符合心中美的標準的事物來作欣賞,景物在此經歷了一個被篩選及排除的過程。觀光旅遊本身已經有著這樣一種個體以主觀的態度實踐審美觀的成份,其中又包含了自我的擴大,而這種實踐就是約翰厄里所指的觀光凝視。
觀光凝視
觀光凝視包含幾方面的含義。第一,旅客在旅遊過程中的目光被吸引到偏離常軌 (departure) 的事物上,第二,旅客對景物整體中選擇局部,而這將會引申到主題化。第三,「凝視」顯示旅客對於景物的支配性,我本是客,觀光凝視就如同將我與景的主客關係倒轉。攝影為甚麼是觀光凝視?約翰厄里於《觀光凝視》中已點明,攝影是以往漫遊者觀察活動的延伸。拿著相機的遊客,跟以往獵奇的漫遊者在幹的都是相同的事--選擇性地觀看景物。攝影在這方面則比觀察做得更著跡,只要不被拍下來的都被排除在外,與觀光凝視的定義吻合。把人事景物拍下來的行為就如同有操縱景物的權利一般 (J. Urry, 2002),攝影同時被觀察或被攝影則讓旅客自覺成為場景的主角,消費旅遊地點所帶給他的一切風景。攝影的確是觀光凝視在現代最顯著的一種形式,但通過攝影塑造觀光價值這點,約翰厄里的解釋卻稍嫌未夠詳盡。
觀光價值的構成
攝影作為觀光凝視,是伴隨旅遊而生的行為,旅客對於觀光對象的解讀於攝影一刻定形於照片。以符號學家形容旅客 (J. Urry, 2002),真切之處就在於顯示了旅客對於景物的理解盡見於他所攝影的事物中,拍下來的都可以是他認為美的事物。但這距離觀光價值的構成,卻仍欠一大段距離。觀光價值指的應是社會的集體價值 (J. Gnoth, 1997)。一個人可以在旅遊前已經有對景點的認識及價值取向,但他了解的渠道只能是通過社會的其他人,所以個人對旅行價值的取向的根基到底還是來自社會群體的。具體對社會觀光價值的重新建構的過程如下:
一、 旅客在旅遊前,必定先具有對景物的基本認知及價值取向,而這些價值則是來自於社會觀光價值。不同人閱讀相同的旅遊文本固然可能會有相異的理解及詮釋,延伸開去也會對觀光景物有著不同的期待及價值觀差異,但這些差異還是基於群體標準,不會偏離萬丈。如社會普遍認為阿富汗及伊拉克不宜旅遊,則鮮有旅客會持相反意見。
二、 旅客到達景點 (景點也是由社會定義的),對景物有親身的感受,理解與詮釋因為加入感官的第一身感受及主觀聯想而產生變動,而這亦是每個旅客起行前皆滿懷期待,到達後卻都有不同的反應的緣故。群體的每個人面對第一手的旅遊資訊,可以有完全相反的反應,除了與個人的價值觀有關外,也與個人的經歷及意義網絡有關。旅客對景物攝影的同時則把這種對景物的解讀刻劃在相片的深層意義世界中。
三、 旅客們所拍攝的相片散佈到社會中。觀光價值經歷了旅客個體的不同理解,重新回饋到社會。這些相片又會接著影響到其他人,每個旅客的相片都會經歷由其他人集體詮釋的過程。
四、 原先的觀光價值到此經歷了最少三次轉變的過程,得出來的新的觀光價值既有可能與原先一樣,也有可能出現大改變。結果旅客們自己也成了重構社會觀光價值的一份子。
這裡要指出的重點,就是觀光價值的重塑並非以單純的攝影為主,社會中觀光對象的經歷者與未經歷者對影像的詮釋也同樣重要。在攝影與旅遊關係的框架下,影像是構成觀光價值的必要條件,卻並非充份條件。如果旅客於攝影過後把相片收起,則這些影像就缺乏了被集體詮釋的過程,於是社會的觀光價值就維持原貌,旅客如只把影像分享於小眾群體,那觀光價值則於那小眾群體產生重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實有無法攝影的情況,例如朝鮮或越南等共產政權領導人的陵墓內。雖然沒有攝影作為價值構成的行為,但這些地方對於旅客來說還是具有一定吸引力,只是這種觀光價值的來源自然不能歸於攝影,而應是來自口耳相傳及想像,甚至由於環境的局限,旅客連選擇性凝視也做不到。另一個例子則是世界其他角落的旅客有著異於攝影的旅遊活動 (HC Perkins & DC Thorns, 2001),對觀光價值的構成也起著作用。所以觀光價值的構成未必一定要依賴觀光凝視,約翰厄里所說的沒有一套「觀光行為理論」,也適用於此。
攝影對旅遊來說的其他重要意義
攝影的其中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可以將地景 (landscape) 在相片中留下來。有別於風景 (scenery),地景所表達的意義除了物理上的地貌景色外,更增添了一層景與人的意義網絡的聯繫。相片並不是死的風景,因為它是由旅客通過自己對風景的詮釋而拍下來的,所以最少也包含著風景與該旅客的聯繫。如果以地景作為回憶載體這標準來看,攝影也確實有著這功能。而之所以說「最少」,是因為更多的時候相片會經歷上述集體詮釋的過程,其他旅客也會輸出差不多的相片,結果是大量基於對相同景物的循環詮釋而產生的相片,形成整個旅客群體共同的意義網絡。
另一點在於攝影的後製可能性。在攝影技術出現以前的旅客一般只能通過肉眼來作觀光凝視,旅遊資訊的散佈只能通過口耳或書信相傳,這為之一種旅遊資訊的失真。在攝影技術出現後,相片可以通過攝影時或攝影後 (數碼攝影) 進行加工,將旅客心目中的完美景像呈現出來,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呈現在相片的過度真實 (J. Urry, 2002; E. Gröller, 2007)。過度真實 (Hyperreality) 又是另一種形式的失真,這種失真與前者不同的地方在於人們對其觀感是正面的。大部分人還是沒有意識到相片的過度真實有甚麼問題存在,以致於這類相片仍然常見。當過度真實的相片越來越多的同時,可以預見的是由於對風景的審美標準改變,人們對於真實風景將會變得越來越麻目,而景點本身也會出現越來越嚴重的過度真實化,以迎合人們從相片中所得對於景點的印象。
反思
須注意的是,《觀光凝視》的作者約翰厄里只有論及觀光凝視與價值重構的聯繫,而在觀光凝視以外還有非與旅遊直接聯繫,但同樣參與價值重構過程的事物。這些事物可以是旅遊書籍 (不論有沒有相片),旅遊節目或者是網上的遊記。一個打算旅行的人,是很難接觸到這些人為訊息而不受其價值判斷影響的。以往有旅遊天書採用一個倒模出來的相片及資訊來構成集體的觀光價值,今天有例如《寂寞星球》般對推動獨立旅遊 (independent travel) 起積極作用的書籍 (G. Richards & J. Wilson, 2003),但其本質還是脫離不了價值構成,任憑如何建議自由行、非主流旅遊也好,拿著星球去旅行都彷彿成為一種新的旅遊價值。這種對旅遊價值的不斷重構的後果,舉作者文中例子,可以是將景點主題化。作者在文中對這種後果沒有價值上的判斷,但這亦是我們須要深思的。
攝影作為價值重構的行為,對旅遊景點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景點為了迎合旅客,會主動將景點主題化,這不但帶來了旅遊業發展與保存文化的衝突,更加為我們旅客對「真」的概念的疑問。而旅客群體都有著幾近相同的觀光凝視態度,則令我們思考到全球化的影響及其利弊。由於西方文化的擴張,全球的旅遊風氣基本上如出一徹,都顯示出西方文化的影子,在觀光凝視這點可見一班 (YS Lee, 2001)。現代完全倚重群體構成意義的旅行更代表自我的喪失,拿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的話來說就是個體遭到削平,所有旅客都以幾乎相同的態度進行代表西方價值的觀光凝視,而這又是一個值得擔心卻又普遍存在的現象。
參考資料
John Urry: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Sage, 2006
R. Datta, D. Joshi, J. Li, J. Wang: Studying Aesthetics in Photographic Images Using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2006
Susan Sontag: On Photography,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9
J. Gnoth: Tourism motivation and expectation 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
HC Cerkins, DC Thorns: Gazing or Performing? Reflections on Urry's Tourist Gaze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Experience in the Antipodes, 2001
E. Gröller: Hyperrealistic Image Synthesis and Manipulation,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Wien, 2007
YS Lee: Tourist Gaze: Universal Concept, Tourism Culture & Communication, 2001
Greg Richards, Julie Wilson: New Horizons in Independent Youth and Student Travel, ISTC and ATLAS, 20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