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雜記 - もう二月

在日本關西已過了半個月,是時候寫點感想。

- 最初日本關西留五個星期現在想來確實是太久了。雖然真要深度起來不管多少年也不一定足夠,但對於第一次到日本的我來說五個星期相等於每個地點要留得久,也就是對於旅程的工夫要做得更多,資料的搜集、對於旅程上知識的學習等也不是以往的旅遊方式可相比的。最初是跟隨父母到雲南,然後試過跟團,第一次自助遊則是泰國與緬甸共一個月,最後提到這旅程與今次最相近,可是資訊密度也不是能與這次相提並論的。我搜倒是搜了很多資料,但整理等相信要等回家才可以做。

- 一個人在街上漫步的浪漫感覺。這感覺以往在曼谷街頭也有感受過,不過因為天氣惡寒而更添數分孤寂,流浪感更強。走在街頭有時會覺得超辛苦 (省錢採步行而不乘車之故),然後「為何要旅行」類似的想法也不只一次再浮現。對於號稱是自找罪受的自助窮遊 (我這次來說…形式上可不算,核心還是挺苦行式的),明明立時的快感絕對比不上其他娛樂卻為何要繼續進行?反正越試越多後對於「滿足感的持續」就有更強的體會。快樂這詞的語感似乎較有瞬時性,滿足,不同於快樂,也未必會伴隨快樂出現,卻是經歷不少後會讓人產生回味、賞味期限更長的特質。如同此次也不只一次將即時的感受與泰國大城街頭的感受起了串連,那種形而上的感覺我也不能清楚描述,卻是很奇特的一種東西。

- 對於為何要看古蹟和佛像。有時候也會擔心看多了會有審美疲勞,不過我對於美的古物似乎只有越看越上癮而已。今天在奈良到了興福寺國寶博物館,館藏絕對是值回票價 (在此也推薦一下)。走到一個古燈籠前,突然不能自已地駐足細看,停留好幾分鐘,思維一直在奈良時代飄遊…與此同時也會嘗試代入古代奈良時期日本人,思索他們對於渡來文化的態度,對於佛教的接受,以及當時這種我們現在稱為古文物的器物是以怎樣的一個情境來被徹底運用。現在的珍貴文物在古代可是極普通的當代物件。要把思想與古代同調,就意味著一種價值觀調整的過程,在腦海中的世界會隨之出現。對於古物的想像並不止於此,但總而言之對於古物的觀察除了有一種對於荒蕪感的感知掌握的渴求外,對於我等愛好代入想像的人來說是既有挑戰性也是有趣的事情。當然還有純粹雜學方面考慮,但即使是我也不可能每個佛像看完後都去詳查資料,所以這只能算其次而已。

- 對於日本及日本人。這方面實在有太多觀察報告可以說的,不過我仍然是身為旅遊者的緣故,再怎麼說也抵達不了日本精神構造的真實及內在面。這方面我打算結合回港後找書看,希望可以有更多理解。不過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日本的獨特性及神秘性絕對是不簡單的大。包括日語、日人起源、日本社會構造、日本宗教、精神等等都讓我相當好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