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8/10 雜記

今天上完課後終於問了Dr轉到研究碩士的事宜…想不到她的答覆竟然是"very likely, it happens quite often". 我說我不肯定要不要轉 (只是不肯定要不要先讀完修課碩士再作打算)﹐她的回應是覺得假若我是想繼續在這科學範疇發展﹐那絕對轉programme是比較好的。她又補充一句認為我是一個很好的學生﹐要轉的話應該是沒問題。好像很久沒有被人直接讚過﹐雖然隨口的可能性較大﹐無論如何我也認同做研究才是學習的重點﹐所以就試試看吧。只是一個seemingly好學生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研究者便是另一回事…

當然行政手續又要搞一輪﹐簽證又要延﹐停留歐洲的日子也會延至兩年。這對我來說也未嘗不是好事﹐可以讓我好好感受和體驗歐洲﹐透過走出comfort zone逼自己變強。

Dr還有提到知道我的目標是想從事documentation, 提議我遲點到Leiden去選課 (這也算是特色﹐報讀UvA的學位可以選修其他荷蘭大學的課程…)﹐理由是Leiden有很強的descriptive 傳統。如是這般每日便要付大量金錢坐一小時火車到萊頓上課。

我給自己許下許多目標﹐其他事情雖未有眉目﹐就是今天這件小事令我認為值得記下。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15/9 Amsterdam Heritage Days

15/9/2013

這個阿姆斯特丹遺產日其實就是每年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開放部分歷史建築及藏品予公眾參觀。這次的主題是"400 years of power and glory",說真的荷蘭本土實在沒有甚麼可以稱得上是很有威勢或霸氣的建築,就如其中一個解說員所說的,跟羅馬或者巴黎一比之下實在是…

不過畢竟曾經也是強盛一時的殖民帝國,很多外表看不出來的細微部分透露著荷蘭曾經的強大和榮耀。而這些基本都是以建築物內的豪華和精緻表露出來。


老式民居的地精。







葡萄牙猶太會堂。





Mozes and Aaron Church.


不知甚麼樂團演出。本應是個猶太會堂。


你在看甚麼?


有中文名字的街道。


傳統荷蘭人偶。





 老教堂。



 你進入了紅燈區。


Old Church 鐘樓。




Old Lutheran Church.




Canal House De Visscher. 留意最後一張的小鳥飛出畫框外…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28/9 DRONGO festival

28/9 時阿姆斯特丹有一個多語節,在公共圖書館舉行。節目有不少,當然大多都是荷語進行,也有少部分以英語進行。對於我來說當然沒有不去的藉口。

因為還沒習慣騎車的緣故,還是用走的去…不過說真也沒差,阿姆斯特丹是個很小的城市,而且地勢平坦所以用走的也辛苦不了哪去。



就在圖書館旁竟然有間巨型中菜館(應該是吧?)。


為外國人而設的極簡易荷語課。也別指望一小時課堂可以學到甚麼啦…不過是很好玩。


孔子學院也有來參展。有個跟我應該差不多大的青年聽出了我的普通話口音,猜我是廣東的。此時有位阿姨以略帶口音又不失親切感的粵語對我問好!聊了一回兒後她讓我把他們的貨辦挑自己喜愛的帶走,基本上都是記錄片,還有些電影(當然是中國大陸的)。


外國人學寫漢字…還是毛筆。



然後是以荷語上課的阿拉伯文課。實際上也沒學多少阿拉伯語,主要都是在寫字…


這筆其實就是根很簡單的竹籤。


坐我旁邊對漢語似乎挺有興趣的老伯。他會八九種語言,也是西班牙語及瑞典語教師。本來給了他電郵說要傳回相片給他的,好像沒了回事。


我的英文名字的阿拉伯文版本。


所謂的中國舞…其實還跳得不錯。


…當然少不了這些語音學的東西。其實就是關於一些語言的母音分佈。

中間其實有到不同的展攤找人搭訕。感覺最友善的就是歌德學院和英國文化協會的人。另外有個西班牙語攤位不知為何縮到難以尋到的角落,也試著以生疏的西語跟一個非常友善的西語老師對話了一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語攤位,展出的竟然有Chomsky的Language and Mind的世界語譯本…那些世界語者也都是非常友善和健談的。


也有荷蘭手語的座談會。


看完一小段Fado的表演後就離場了。

場內本來還有我最喜歡的其中一個記錄片"The Linguist"的放映會,既看過了兩遍就沒必要留著再看一遍吧。


很附合荷蘭人人體特徵的雕像…長腿以及長●。(後者我是不太肯定啦…)


日落的河邊景色很是不錯。


回來路上看到的畫,讓我想起檳城…這幾天一直很想回去馬來西亞玩玩,甚麼時候呢…


漸漸發覺我非常喜愛這個城市的黃昏。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20/9

The most strange thing at this moment is, while I am having sorrow and is depressed, everything runs just as nothing has happened. Life goes on. I still live the same. Though sometimes I still weep on bed.

I mark this moment on my notes, looking forward to see how would I think after months or years later.

----

I have never adhered to any kinds of religion. It's just that I didn't see the need.

When something happen in your life, you would start to think about it, then you would doubt it. You probably would scold the one on the Books, why does He have to make us suffer?

I really don't have a clue.

----

The feeling is just so real, so intense.

Only after the moment you realize you have lost something would you start to regret. No matter what I thought I have done right, they are all wrong. And this could be already a point-of-no-return.

----

I am living in Amsterdam, a European old city, trying to live the fullest.

And while I am trying, I have already lost so many things.



Goodnight Amsterdam, would you give me some love tomorrow?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first day in europe

This is my first day in Amsterdam. I can't say everything is really fine, but as long as I am settled, there is not much problem.
 
Haven't been to Europe before and this is my first time, first day. Can't say its a "wow" experience, and everything is like "that's it?". But I guess really that's it. We are all human and we don't have anything really different.
 
But the architecture is still really nice.
 
I don't have class today, so I planned to do some paperwork and buy something I need. Hard to say it's a good start, as I wasted a lot of time wondering in the streets without buying something I really need (bikes) and doing paperworks (without going to the IND, but did go to register in the town hall).
 
Some of the things in my luggage have to be thrown, and my brand new laptop was scratched like hell as well.
 
I still haven't recover from jetlag, but I guess it's the same feeling as I usually had when I was irregular in my sleep routine so it's fine. Watched 4 films on the long flight. 21 ways to ruin a marriage, L'Écume des jours, viaggio sola, library wars.
 
Have a homework due today and miss it. This is foreseeable long ago, so I couldn't do anything but accept it.
 
Haven't had any chance to do city tour, but hopefully would do it this weekend. And I'm also gonna register for some culture and sport courses.
 
Do everything to make this stay fruitful.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緣起

之前一直用的 everlater 的遊記改成 mapquest 了。
http://travelblogs.mapquest.com/hidrogenl

然後那個版面非常的不好用,保留了原先的版面一些好用的部分,卻把一部分我認為很重要的功能丟棄掉。相簿也不知何故失去與 picasa 的連結功能,這個才是我轉移到 blogspot 的主要原因。

本來我就沒有甚麼寫遊記的習慣,相片也只是上傳到 facebook,不過那些相片不經過挑選而又失去說故事的功能,比起 a picture speaks a thousand words 似乎還是用文字補足一下較好。everlater 才只寫了幾篇,換到 blogspot 這邊後我會逐漸補完之前的遊記,盡可能還是希望以相片為主。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說夢想

這個世界上有三本永遠翻不完的書 (或者上不完的大學,隨你喜歡去叫)。它們分別是世界、社會及自我。本來想加上知識一項的,不過範疇上不是屬於與上三項可並列的,而且在重要性來說相比下更是輕得不能再輕了。

而我有一個夢想,便是要把其中一本書儘量去讀。

因為我知道任憑我有十輩子的時間也不一定能讀通全部三本書,所以只讀好一本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開始認識自我是每個人都會有過的經歷,卻不一定每個人到最後都能有自信地說很了解自己。其中一個原因大概是人的恆變性吧,正當我以為很了解自己的所求時,只眨下眼那就換為別的期望了。這是屬於內觀的方面。

往後人會逐漸認識到社會的複雜性,繼而開始去了解當中的規律,與人相處的規則、禁忌與秘技,保護自己以及生存競爭等等。這或許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最重要的一個表現,自然也是人最需要逼切了解的科目。

不過在這個時候,我發現了世界。

不,準確地說,我發現不了「世界」。我只發現了在自我、繼而社會以外,還有一個更廣大、更深邃的領域。而我只看到了這領域的一小個角落。

所以我要出發。

-----

有一句quote經常被老屈到奧古斯丁口中,不過我覺得還是非常有意義:
The world is a great book, of which they that never stir from home read only a page.
不過話說回來,現實歸現實,後面兩者才是生存的要方,所以也是一定要了解。

-----

我有另一個夢想,是在幾年前才逐漸成形的。那是工作方面的夢想,而我實在很不喜歡在這種實際方面的東西用上夢想此類詞種,或許用理想會比較貼切。

無論如何,認識我有一段時間的人大概都知道我是一個從理轉文 (…學術分類上,雖然我從來不覺得文理區分是一種貼切的分類),準確說是物理轉到語言學的人。之所以這麼久還沒去實際做點甚麼事業的原因是我想做的事業便是學術。

我想要做我喜歡的語言方面的科學研究。最重要的一點,亦是我的理想,便是記錄少數或瀕危語言。我想要親身去做這種工作,我想親口與可能是最後一個說著尼夫赫語的人對話,我想了解這些文化載體,以至文化本身即將滅亡的群體或個人的心情。我想去做一點甚麼去…就算不是挽救,最少也要去保存起這些文化及群體存在過的痕跡。

因為語言便是文化載體,語言便是代表著一個種群的身份。我實在覺得很奇怪:大部分人都會懂得為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瀕危物種增多而吶喊,卻沒有多少人懂得為那些頑固地守著祖輩語言的人發聲。不對稱的雙語狀況,語言轉換,都意味著語言多樣性的減少。

當然我也理解對於語言多樣性的保護是有爭議性的。不過最低限度「保存」這些語言存在過的印記,我想仍然是要做的。

這也是我第一次想到人文關懷與科學結合這回事。如果我一生中有親身去為這些可能快將消失的群體、語言作出貢獻的話,我本身也可以算是留下了一點存在過的印記了。

-----

田野考察的旅行嚴格說起來與看世界的旅行有大分別,不過在這前提下仍然可算是將我的兩個大理想融和的一種方式,想到這就覺得一切都巧合得很妙,不知是不是我的潛意識已經暗地幫我決定好一切所想了。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因為既熱且濕,於是我有這些話想說…

目前人在國家公園,號稱是世上最古老的熱帶雨林 (冰河時期之前已存在)。早上行了一點山路後現在很累,於是躲進網吧寫一下感想。

這次來西馬,路上有人問過我為甚麼要來,那刻我是真的答不出來。比較具體的目的有是有的,例如馬六甲和檳城,可是不足以當成我來大馬旅遊的理由。或許最直接的答案,還是「機票便宜、沒去過大馬、突然起念」這樣的理由吧。出行之前有一點點後悔太早下決定,未深思熟慮的旅程也不是我的風格。可是走到現在,西馬之行也許是我收獲最多的一次。

我也數不清到底被多少人幫助/接濟過了。或許一個人旅行的時候自然就會變得厚臉皮起來,別人所給予的幫助都照單全收,想起也有點不好意思。在吉隆坡我倒還沒遇到過很好心幫我的人,從到達怡保開始就遇到好心人駕車送我到預訂的住處,住處主人之後那天又載著我跟幾個新加坡人到處走。在檳城極樂寺坐公車回唐人街途中又遇到一名來馬做研究的陸生,到達哥打巴魯後都是由他這個當地讀書的人帶我四處逛。還有很多大小好壞的偶遇,每個都在增加這次旅行的價值。

因為一個人在外,跟當地人打交道的機會增加了。因為一個人出遊,才可以認識到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旅客。

雖然大馬好熱又好濕,文化古蹟並不多,但我仍然覺得:來到大馬旅行真是太好了。

接下來數天將會結束我的旅程,從新加坡再轉上馬六甲,然後回港。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自助旅行這回事

最近幾天焦慮不斷。

跟友人談起,被問到原因,例如會不會是擔心自己與大眾相差太遠:大家都在不斷找工作為口奔馳,而我就作為大家眼中的羨慕/妒恨對象到處流浪。這個真的很貼切,正是我目前的處境。我並不是瀟灑到完全不管這些事,不過只是覺得不在行有餘力時去做,自己將來一定會後悔而已。真要說的話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吧,我始終無法做到完全無視周遭目光。

又例如對於充滿不確定性的旅程的擔憂。我是比較愛計劃的人,偏偏旅行這回事的「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難免會有點怕。最糟糕的情況是遇上各種涉及人生安全的意外,那該怎辦呢?除了做好最壞打算外沒其他辦法了,這樣說已經比杞人憂天嚴重了,因為很實際來說我在香港亂過馬路被車撞死的機會還比較大。有些人自然很容易把那些近乎不可能發生的意外無視,做不到這點又很愛擔心的如我,一定要去的話就唯有做好思想準備。

具體來說焦慮的起點我覺得有兩點吧,第一是從日本回到香港後的不適應感 (以及眾多荒謬事情引起的不適感),第二是不到一個月後便要再次離開 comfort zone 前往馬來西亞。我回到香港後雖然覺得不適應,不過回到不用我怎樣掛心的日常生活其實是很舒坦的。

一般人之所以跑不動的原因也大抵是因為那舒適地帶真的太舒適了,要走出保護網很有點自虐的意味。不過這點卻又是自助旅行比起跟團的吸引及優勝之處:比起一般人,背包客可以看到更多的變化及可能性,他們因願意與陌生的文化及環境作深度接觸,所得到的會遠遠比走出保護網而失去的多。不,老實說,走了保護網你會失去甚麼呢?可能會像我現在般面臨一些焦慮,不過我覺得絕對值得。因為走出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在旅程中對於自己生活擁有的一切可能又會有別的看法,也許是更為珍惜與家人的關係,也可能是會去嘗試自己以往不會想做的工作。自然也不用說在旅程中作為一個人的成長及獨立。

雖然明白這些對於解決焦慮不會有幫助,不過最少我相信我的決定不會有錯。要珍惜自己行有餘力的日子。

附卡謬所寫的一小段文:

What gives value to travel is fear. It is the fact that, at a certain moment, when we are so far from out country we are seized by a vague fear, and an instinctive desire to go back to the protection of old habits. This is the most obvious benefit of travel. At that moment we are feverish but also porous, so that the slightest touch makes us quiver to the depths of out being. We come across a cascade of light, and there is eternity. This is why we should not say we travel for pleasure. There is no pleasure in traveling, and I look upon it more as an occasion for spiritual testing. If we understand by culture the excercise of our most intimate sense - that of eternity - then we travel for culture. Pleasure takes us away from ourselves in the same way as distraction, in Pascal's use of the word, takes us away from God. Travel, which is like a greater and a graver science, brings us back to ourselves. -- Albert Camus, Notebooks

相關閱讀
The Next Time You Travel…Travel With Fear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雜記 - 記於遊日本關西後

- 昨天已回港,感覺很奇怪,心情很複雜。

- 昨晚一直迴盪腦海的仍然是最後當天在大阪大正區漫遊時遇到的琉球移民的好。在一個並非旅遊點的地區漫步所獲得的樂趣也讓我重新思考了脫離常規的旅遊這件事。當然這五個星期我受日本人的恩惠真的不算少,就算是走在熊野古道上遇到的大叔「頑張ろう、人生に。」的問候也讓我大為感動。我不禁想到要是我不會日語跑來的話,這些感動還會不會如此強烈…

- LP的日本篇雖然寫得不太好,不過有一段說話我很同意:Japan makes you think. Why don't we do the same way back in our country?五星期雖算不上長,畢竟也讓我有機會細細觀察,結果回來後總是禁不住比較。

- 這是我第一次到發達國家旅遊。本來就要預算較多,到最後總算在預算以內完成旅程,還把兌換了的日圓剛好花光。

- 不知是否停留在紀伊山地靈場一星期之久,還是旅程中裝日本人裝習慣了,這陣子心情平靜了,耐性好像稍為多了點。

- 安逸生活中一個月可能只有一次風浪,屬於安穩但沒驚喜的生活方式。相對於此,旅行就是把這種生活驚喜的一年份濃縮成一個月這樣的程度的一種生活。旅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就是一種生活。旅行的最佳結果,可能不在於看到甚麼、吃到甚麼,而是透過不斷變化的一切,發現無限的可能性,同時與己身作比較。可能環遊世界後我仍然不能回答甚麼是最好的人生,對於人生的可能性卻會有更好的掌握。

- 實際來說,旅行也是一種適應變化的修練。我到後來基本上已經完全脫離旅遊書了,當對於變化不再恐懼,就更有興致去隨性旅遊,循環往復。

- 回到香港那刻有回家的感覺,說明我仍然把這個地方當成家。似乎人的生理或心理還是很難脫離領域性的。剛回港一刻對此地又愛又恨的感覺尤其強烈,表現在我又急著回家同時又不時生起想脫離香港到日本定居的想法上。

- 還有很多,一時之間想不到怎樣表達,雖然多半不會有這個餘興去補寫遊記了,不過還是希望自己可以寫點東西。

- 下一站是4月中往馬來西亞,三個星期。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雜記 - もう二月

在日本關西已過了半個月,是時候寫點感想。

- 最初日本關西留五個星期現在想來確實是太久了。雖然真要深度起來不管多少年也不一定足夠,但對於第一次到日本的我來說五個星期相等於每個地點要留得久,也就是對於旅程的工夫要做得更多,資料的搜集、對於旅程上知識的學習等也不是以往的旅遊方式可相比的。最初是跟隨父母到雲南,然後試過跟團,第一次自助遊則是泰國與緬甸共一個月,最後提到這旅程與今次最相近,可是資訊密度也不是能與這次相提並論的。我搜倒是搜了很多資料,但整理等相信要等回家才可以做。

- 一個人在街上漫步的浪漫感覺。這感覺以往在曼谷街頭也有感受過,不過因為天氣惡寒而更添數分孤寂,流浪感更強。走在街頭有時會覺得超辛苦 (省錢採步行而不乘車之故),然後「為何要旅行」類似的想法也不只一次再浮現。對於號稱是自找罪受的自助窮遊 (我這次來說…形式上可不算,核心還是挺苦行式的),明明立時的快感絕對比不上其他娛樂卻為何要繼續進行?反正越試越多後對於「滿足感的持續」就有更強的體會。快樂這詞的語感似乎較有瞬時性,滿足,不同於快樂,也未必會伴隨快樂出現,卻是經歷不少後會讓人產生回味、賞味期限更長的特質。如同此次也不只一次將即時的感受與泰國大城街頭的感受起了串連,那種形而上的感覺我也不能清楚描述,卻是很奇特的一種東西。

- 對於為何要看古蹟和佛像。有時候也會擔心看多了會有審美疲勞,不過我對於美的古物似乎只有越看越上癮而已。今天在奈良到了興福寺國寶博物館,館藏絕對是值回票價 (在此也推薦一下)。走到一個古燈籠前,突然不能自已地駐足細看,停留好幾分鐘,思維一直在奈良時代飄遊…與此同時也會嘗試代入古代奈良時期日本人,思索他們對於渡來文化的態度,對於佛教的接受,以及當時這種我們現在稱為古文物的器物是以怎樣的一個情境來被徹底運用。現在的珍貴文物在古代可是極普通的當代物件。要把思想與古代同調,就意味著一種價值觀調整的過程,在腦海中的世界會隨之出現。對於古物的想像並不止於此,但總而言之對於古物的觀察除了有一種對於荒蕪感的感知掌握的渴求外,對於我等愛好代入想像的人來說是既有挑戰性也是有趣的事情。當然還有純粹雜學方面考慮,但即使是我也不可能每個佛像看完後都去詳查資料,所以這只能算其次而已。

- 對於日本及日本人。這方面實在有太多觀察報告可以說的,不過我仍然是身為旅遊者的緣故,再怎麼說也抵達不了日本精神構造的真實及內在面。這方面我打算結合回港後找書看,希望可以有更多理解。不過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日本的獨特性及神秘性絕對是不簡單的大。包括日語、日人起源、日本社會構造、日本宗教、精神等等都讓我相當好奇。